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8月, 2022 起發佈的文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里面的妙处你把握了吗?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里面的妙处你把握了吗?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可不仅仅是个成语,它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军事谋略,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用兵法则还有“声东击西”。虽然它已经老生常谈了,但是兵不厌诈,历史上有很多战争都用过这个法则,大败敌军,比如官渡之战、徐晃解樊城之围......这样讲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里的妙处你明白了吗·?

春秋时期真正五大名将,他们的谋略堪比战国四名将,不该被人遗忘

  春秋时期真正五大名将,他们的谋略堪比战国四名将,不该被人遗忘 原创 | 发布:2021-05-23 09:54:37    更新:2021-05-23 09:54:37 阅读 17600 赞  38 李牧、廉颇、王翦、白起这4人被后人并称为战国四名将。这4大佬的名声似乎冠绝战国时期,而他们也被人叫为战神。然而春秋时期明显比战国乱世要长久,而那会儿就没名将吗? 李牧、廉颇、王翦、白起这4人被后人并称为战国四名将。这4大佬的名声似乎冠绝战国时期,而他们也被人叫为战神。然而春秋时期明显比战国乱世要长久,而那会儿就没名将吗?其实不然,春秋时也出现了好多的名将,其中还包括孙武这样的兵圣存在。这里来看下5位具有代表的人物。(以下排名按时间为序) 春秋名将之五:曹刿。初中时,咱们的语文课本里有篇叫《曹刿论战》的必学古文,故事讲的就是历史上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曹刿又名曹沫,他为人勇猛,而且有谋略。公元前684年,春秋霸主齐桓公出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而且后者经常被人家虐,所以没人会认为齐会败。不过鲁有曹刿这么个猛人存在,他直接上演了“一鼓作气”的精彩好戏,遂于长勺大败齐军,从此一战成名。 春秋名将之四:荀息。三十六计里有条叫“假道灭虢”之计。这个故事也家喻户晓:公元前685年,晋想灭虞而故意说借路伐虢,后用珍宝、美人、名马贿赂虞国,结果一口气灭了虞、虢2个小国。而策划这套典故的真正导演并非晋国献公,而是名将荀息。本来按晋献公的意思就是简单粗暴地直接进攻,不过荀息却提出了“假道灭虢”之法,这节省了晋不少的进攻成本。普通人根本耍不出这样的套路。 春秋名将之三:先轸。春秋时代,晋一直都是中原的扛把子大国,而他们地处山西,与西戎秦国临接,双方经常大动干戈。就在公元前628年,秦灭了晋的邻居滑国,眼看战火烧到了家门口,晋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于是晋军决定给秦上一课。就这样,先轸带着晋军在崤山设伏,并全灭秦兵,生擒了秦猛将孟明视。 春秋名将之二:孙武。《孙子兵法》一直是影响中外军事家的必修兵书。16世纪时,日本战神武田信玄就深谙这套理论,并还喊出了有名的“风林火山”口号。创造兵法的人叫孙武,而他也被人叫为“兵圣”。公元前506年,楚与蔡之间发生了战争,孙武趁机领着3万吴兵奇袭楚国,结果在柏举直接虐了对方20万人。此后,孙武就没吃过瘪,并几乎灭了楚。 春秋名将之一:田穰苴。本来齐国曾有三杰,不过

历史长河中谋略方得始终,成功需要谋略

  历史长河中谋略方得始终,成功需要谋略 原创 | 发布:2019-03-12 20:25:22    更新:2019-03-12 20:25:22 阅读 5255 赞  42 明智的人在夏天的时候就请备过冬的物资而且也更容易-些。未雨绸缪总不是坏事,是陷过境一切事放起来都会很困难。 有才智的人并不是事都称机遇。只有个人的好力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有敌人满怀信心,需待好运降临到他的身上。 有些人则更为灵活通达,他们谨慎却不拘束,大胆却不狂妄。他们勇往直前,凭借勇气与美德,运用过人的胆识和明察秋毫的眼力,与运气周旋迎合,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最终如愿以偿。 待人接物要有所准备,要时刻准备好对付粗鲁的人、顽固的人、虚荣的人以及各种各样的蠢人。 要事先有所准备,不要把自己的名誉葬送在一些庸俗的事上, 谨慎的人是不会受到愚行伤害的。 原来,当时齐国的最后一位国君田建在位,他不修战事,荒于朝政。田建年少时,国事取决于齐襄王后。田建当政后,依然奉行先王后的政策,浑浑垂垂度日。朝中谋臣劝告他加强武备、援助赵国、抵御强奏,可是他并没有采纳。 战国末年,在改革中逐渐崛起的泰国,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统一战争。泰国大军东进,开始兼并各诸侯国。当时位居山东、国力较为强大的齐国,与其他的弱国小国一样,都没能远脱被兼并的厄运。 原来,当时齐国的最后一位国君田建在位,他不修战事,荒于朝政。田建年少时,国事取决于齐襄王后。她对中原的兼并战争置若周闻,只知道奉行“谨事奏。与诸侯信”的外交策略,而不做充分的战争准备,她以为这样就可以保国安民了。田建当政后,依然奉行先王后的政策,浑浑垂垂度日。朝中谋臣劝告他加强武备、援助赵国、抵御强奏,可是他并没有采纳。直到秦国陆续吞并各国,扫除入主山东的门户“赵国”时,田建才开始在齐国西部边境设防,断绝与秦国的往来,收编韩、赵、魏燕、楚等国的流亡部队,企图抗御强秦,可惜为时已晚。 秦王豪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军避开齐国的西部防线,从齐国防御最薄弱的北面燕国南部进攻,直抵齐国都城临淄。齐王田建被擒,齐国灭亡。 诸如此类不重视战争.招致围破家亡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齐国的灭亡,国然是战国末年统一战争的大势所趋,但它如此不堪一击 ,则是与齐王田建长期不格战事,安于现状苟且偷安的政治心理分不开的。在秦国不断发动的强大攻梦面前,田建竟然把关系到国家生死

谋略学

  谋略是汉语词汇,读音为móu lüè,指通过对眼前和长远的问题思考而制定的解决 对策 和方案。 1、计谋策略。 ①《 后汉书 ·崔駰传》:“时 鲜卑 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司空 黄琼 荐 寔 ,拜 辽东 太守。” ②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以 太宗 之神武,  赵普  之谋略, 彬美 之为将,百战百胜,征伐四方。” ③《 明史 ·曹文诏传》:“ 曹大诏 , 大同 人, 勇毅 有谋略。” ④峻青 《 海啸 》第三章:“我知道,他会想出这个点子。好,有 心机 ,有谋略。” 2.辛亥革命时 军政府 职官名。 张难先  《都督府之组织设施及人选》:“当推  蔡济民  …… 谢石钦 等十五人,任谋略。” 基本含义 编辑   播报 谋略,即 计谋 策略,是矛盾双方(两个以上的人或集团)最大限度的运用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实现各自预期目的与效果的艺术。为创造有利条件实行全盘性行动的计划和策略,最大限度的运用各种力量,以实现各自的目的。以长期、综合性观点来看,谋略即是“创造致胜条件而动用各自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精神力量是指智慧、言论、文化、传统和科学技术等;物质力量是指所掌控具体的实物资源,如战争的核力量、军队、战备物资、财力、人力等等。 谋略,是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它源于战争、政治斗争,又关乎 人类 生活生存的点滴。所以谋略以 社会互动 为前提,表现为 社会属性 ;又以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为依据,表现为自然属性。超自然和超社会的谋略是不存在的。谋略离不开人,谋略所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意识和物质意识。谋略是人们在解决社会矛盾过程中,实现预期目的与效果的高超艺术。 本质上,谋略是一种为获取利益和优势的积极的思维过程。《逸周书·卷十武纪解第六十八》:谋有不足者三:仁废,则文谋不足;勇废,武谋不足;备废,则事谋不足。日语中的谋略与中国用法不同,指的是离间、寝反之意,所谓行使谋略,便是与某人内通之意。 在历史上,对中国的智慧、谋略、政治有影响的学派虽有十几家,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儒、道、法三家。中国的智慧和政治虽然常常呈现出纷纭复杂的状态,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这三家的思想精核,也就把握住了中国的谋略和智慧。 儒家的智慧是极为深刻的。它是一种非智谋的大智谋,其运谋的方法不是谋智,不是像法家或兵家那样直接以智慧迫使对方服从;而是谋圣,即从征服人心着手,让人们自觉自愿地为王道理